議題觀點
ESG與未來移動 – 綠能及軟體科技加持的物流趨勢
勤業眾信永續發展服務管理顧問 / 辜卓洋協理
ESG(環境、社會、治理)自2004年聯合國發佈的「Who Cares Wins」報告中首次出現,除了在2000年和2015年通過「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和「永續發展目標(SDGs)」,又有聯合國氣候峰會簽訂「巴黎氣候協定」,一連串國際倡議行動提升了世界各國及其企業對ESG的關注度,也成為企業於財務表現證明存續之外的另一個更重要的永續發展指標。
與世人息息相關的汽車及運輸,在近年的發展,其實與ESG推廣也有很深的關聯。狹義的說,對環境的關注,從巴黎氣候協定的簽署,促使歐美為首的先進國家對其碳中和的目標做出具體的承諾,進而對來自汽車燃油的碳排放訂出有時間表的強制規範,這就是ESG與汽車及運輸的第一層關係。以歐美及中國大陸為首的汽車工業大國來說,汽車動力電動化這件事,已經成為各汽車製造商在具體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一個被賦予厚望的必達使命。除了電動車的急速發展之外,對於電動車製造及消費端的利多及補貼政策、以及基礎建設(充電站、充電樁的投資興建與覆蓋率的增加),甚至是相較於仰賴個別終端消費者、在電動普及速度上更能做出貢獻的商用車領域的投資,都是呼應ESG概念下,針對氣候變遷及氣候協定要求做出的具體作為[表一]。
[表一] 世界主要汽車市場電動車發展推力整理
廣義的來說,未來移動(Future of Mobility)的趨勢發展,也有許多與ESG的關注點有不謀而合之處。近年來,我們常以CASE(Connected(連結), Autonomous(自駕), Shared(共享), Electrified(電動))來概述未來移動的四大特性。在商用車的領域來說,不但體現了未來移動的趨勢發展,ESG價值也更能彰顯。
我們以商用物流的現況切入來看:紐約市每周交到消費者手上的包裹數,有6百萬件,巴黎有4.5百萬件,台灣則單是進口包裹件數,每周也有超過1百萬件,這些包裹都需要透過物流車輛的配送,交到消費者手上。估計全球每天每千人就需要300到400趟的運程(freight vehicle trips)[註一]。隨著電商的蓬勃發展,估計到2030年時,全球物流車量就會從2019年的5.3百萬輛增加至7.2百萬輛(增幅36%),碳排放增加6百萬噸[圖一]。再試想以下的情境:炎熱的夏天中午,你從辦公室走出來要去吃個中餐,後巷裡穿梭著午休的上班人潮與車輛、偏偏這時候一部物流車雙排停在公司的後門口,堵著人車的去路,而且還是怠速發動的狀態,廢棄與熱氣就能讓你直呼吃不消,實在不敢想像這樣的情況還會再繼續惡化下去。CASE的發展,就是針對這些問題找解答。試想純電的物流車,以輕巧的身形,符合城市需求的載運量,無聲無味的在大街小巷完成運輸任務,這是動力電動化對環境要求的第一個解答。透過車輛管理軟體系統,收集並整理運輸需求及目的地資訊、有效控管運輸車輛狀態及最有效的路線管理,並且透過5G傳輸將資訊即時與運務士雙向分享,不但精簡了運送的時間與趟數,減少了運務士運送之外的路線規劃的額外困擾,增加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運務士的工作時間,對物流業者來說,達到滿足客戶需求及照顧員工的雙贏效果,這是未來物流車輛對於社會層面的解答。
[圖一] 全球2030運輸車輛增長及影響推估
以運量需求為考量,同時顧及環境與社會影響,而透過產品設計開發來解決商用車輛使用痛點的企業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矚目,除了近年電商巨擘投資的Rivian之外,甫在2021維也納世界包裹郵務展(Parcel and Post Expo 2021)受到高度矚目的台灣企業蓋亞汽車也是一個離我們更近的例子。靈活、輕巧、中運量,適合城市間達成最後一哩運程的物流車,輔以車隊管理軟體的功能,減低物流對環境及社會的負擔與共同承擔的成本,以永續發展的概念來設計與製造的成果,也是企業實踐ESG的鮮明實例。
[註一]出處: Civitas, 2020
(本文已節錄刊登於 2021-11-02 工商時報 名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