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2022年ESG十大關鍵趨勢解密

勤業眾信永續發展服務風險諮詢服務 / 陸孝立副總經理

由於極端氣候的威脅,近年永續趨勢已從ESG風險管理,加速提升為企業韌性與轉型調適能力,「淨零碳排」更成為了全球熱議的焦點。勤業眾信永續發展諮詢團隊切入「氣候治理與低碳轉型」、「永續供應鏈」、「永續組織與人才」、「永續金融」四大面向,精選2022年永續與淨零碳排重點須知,期以協助企業洞察趨勢,更加貼近市場脈動,強化在低碳時代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抓住時代契機。

氣候治理與低碳轉型

2021年是氣候行動關鍵的一年,繼國際知名品牌陸續承諾碳中和,臺灣身為國際供應鏈的要角,淨零趨勢無疑對境內企業投下震撼彈。第26屆全球氣候變遷峰會(COP 26)將「全球以2030年做為中期碳排減量目標」為重大結論之一,可見氣候治理將成為未來10年,全球政府與組織第一優先處理的議題。企業應就以下三點積極採取氣候治理措施:

  • 氣候相關要求法制化,需注意合規議題:

歐盟綠色新政於今年發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法案草案,預定2023年起,規範進口至歐盟的高碳排產品,必須課徵碳邊境稅,以避免碳洩漏;美國、日本則評估是否啟動碳關稅機制;中國大陸則基於2030年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雙碳」目標,預期將持續調整碳管理相關要求。境內則正式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草案,除於第4條中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外,同時於法案中強化排放管制、納入碳費機制,以專款專用形式利用於低碳技術、負排放技術發展等。隨著淨零碳排承諾轉化為政策規範,企業經營須關注相關法規發展,並採取應對行動。

  • 碳管理納入治理議題的範疇:

為實現2050-2060全球碳中和的目標,未來30年以去碳(Decarbonlization)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發展已是勢在必行。而要完成去碳,除了在碳排放源上的積極控制措施外,更可能涉及創新研發、營運轉型等策略性工作。因此無論是碳風險抑或是碳機會,企業應該使將碳管理納入治理議題中,兼具治理的高度、廣度與深度,成立碳管理工作小組,並打造全體員工的去碳意識,全面推動去碳工程。

  • 掌握碳數據,即早設定淨零路徑與能源規劃:

企業的淨零之路必從全面碳盤查開始。過去企業做溫室氣體減量上,大多以範疇一(自有排放源)與範疇二(直接排放源)為主要減排範疇。除了國際企業將面臨跨境整合的挑戰,若以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的要求,企業範疇三(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排放若占比超過40%時,也需要針對該範疇進行減碳。透充分盤查碳排放情形,方可研擬出符合企業需求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設定減碳或淨零碳排目標,並規劃自身與價值鏈可行之減碳路徑,評估現況並制定可行之短中長期減碳行動及能源計畫,逐步落實,而當減碳做到極致,無法抵減的碳排則透過抵換進行抵減,以達成企業淨零目標。

永續供應鏈管理

去碳轉型是企業存續的必經之路,除了自身做好減碳外,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碳風險都可能衝擊企業營運,故強化供應鏈夥伴的碳治理,就是強化企業的碳韌性。企業永續治理的邊界必須擴張到供應鏈上,共同追求整體的淨零排放,方能在零碳賽局降低掉單風險並爭取商機。

  • 採購決策納入永續指標,提高供應鏈韌性

採購決策與永續的結合能有效協助企業具體評估碳排放、人權與勞安、環境等風險衝擊,並藉此揀選出永續績優的合作夥伴,以增強供應鏈韌性。企業可參考以下步驟,推動永續採購活動與碳管理:

(1)   檢視供應鏈現況與採購實務,進行供應商重要性分級

(2)   評估不同層級、不同類別供應商可能面臨的永續風險

(3)   建立永續採購管理辦法,將碳排以及ESG因子納入要項中

(4)   建立永續盡職調查機制,建立明確的評估機制並定期了解供應商的永續治理績效

(5)   與供應商共同合作,輔導或協助供應商建立永續治理能力與改善方案

  • 供應商議合結合差異化目標,推動精準管理

氣候變遷衝擊全球,企業永續發展仰賴於各地供應商網絡對風險的準備程度與應變能力。由於供應鏈範圍廣大、企業規模與類型眾多,各供應商所需的管理策略與績效指標均有不同,須透過多樣化的議合手段與差異化目標,對不同類別的供應商進行精準管理。

例如:針對大型、碳排高的供應商,須進行更嚴謹的碳盤查以及通盤的永續治理績效加以檢視;對於在地化且以提供專門服務為主的供應商,則應了解該供應商的永續認知程度以及提升治理所需資源。企業應根據所掌握的供應鏈現況,分別訂定差異化管理手段,並持續強化議合,透過供應商交流與輔導等活動,持續提升供應商的永續能力。

  • 數位協同平台,強化供應鏈碳管理可信度與透明度

隨著碳管理範疇擴大到整個供應鏈,產品與服務的「排碳資訊」將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依據。而在溯源管理中,數據品質的好壞攸關企業減碳路徑與方案規劃,尤其提高「可信度」與「透明度」是供應鏈碳盤查的關鍵。為使碳排數據具備年度的可比性,企業在碳排資料蒐集時,建議導入數位化管理平台,同步結合數位轉型強化治理能力,藉此準確掌握各環節的碳排資訊,同時鑑別供應鏈的減碳機會,為組織、部門制定減碳目標與行動,打下重要基礎,以追求更有成效的減碳績效。

過去企業在供應鏈碳管理的議題上缺乏顯著的趨動力,但在全球淨零碳排的共識下,供應鏈碳管理對企業的全球競爭力發展至關重要。除了法遵合規,企業將面對來自品牌及投資人更急迫且強烈的壓力,碳的「有價化」以及「成本化」已是必然趨勢。因此,如何在業態、所在地以及企業文化歧異性都很高的各類供應商中達到有效的碳管理,成為企業最大的挑戰。唯有建立完善的治理機制與管理目標,提升碳排數據的可信度與數位化程度作為管理基礎,並對不同類別、不同層級的供應商採用不同的議合手段,方能更好的實現企業淨零碳排的目標。

永續人才與組織

不論是政府或企業等組織,「淨零碳排」已成為推動政策與調整策略方針,台灣的企業界也開始意識到,過往兵來將擋的短期應變模式,已經難以支應永續範疇內強度不斷提高的挑戰。企業領導人該如何做為才能善加利用現有資源,將目前的優勢化為突圍利器,在競爭激烈的永續議題中拔得頭籌;又或是企業在推動永續政策的過程中遲遲難以見效時,便可從組織改造下手,有望收穫奇效。針對組織管理層次,提出下列內部管理精進建議:

  • 企業營運與永續策略一致

多數企業的永續管理都是獨立於營運策略之外運作,除了投入資源有限之外,主要原因來自於多數營運單位對於永續議題的不了解,或認為環境、治理及社會等議題只屬於特定部門、特定範疇。然而永續議題所牽動的面相非常廣泛,以淨零碳排為例,「碳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將改變企業組織流程、內稽內控制度、業務操作環境,甚至企業的獲利模式與商業模式都必須進行破壞式創新才有機會打破僵局。因此,與營運策略與目標結合越深入的永續策略,越能有效發揮永續的管理意涵。

  • 有名有實的永續專責單位

永續管理在業界實務中面臨M型化的處境,雖然有越來越多企業設立「永續長」的職位,但實際上有更多企業中的永續管理仍未有實質獨立運作的部門,多數是先設立永續委員會、以溝通協調的角色來運作,此舉在企業導入永續管理初期雖然必然能有立即性的效果,但多數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不論是預算的編列、專案的執行或管理的影響力等,就會因為永續管理單位的實質權責有限而遇到瓶頸,僅能進行回應或整合的工作,對於突破性的計畫與議題著力有限。我們建議企業應漸進的將永續管理視為公司中一專業性部門,並將組織內對於永續議題的發起、管理、文化推廣甚至績效評估的工作都賦予一定的位階,以此促成裡外一致,且具有管理深度永續專責單位。

  • 員工是永續經營的基石

公司治理3.0為上市櫃公司指引「治理」方向、討論度最高且吸睛的永續議題總往往與「環境」有關,相較之下「社會」面相中的員工議題往往容易被忽視。然而比起短期獲利,永續追求的是更長遠的企業持續經營條件,人力資本便是企業韌性的重中之重。以台灣而言,近幾年的基本工資變革與通貨膨脹,再加上疫情後科技與數位衝擊所造成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及境內外日益增強的碳管理議題,傳統的薪酬管理已難以面對激烈人才市場,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或組織僵化,且對於新型態工作模式,舊有的績效管理與人才養成的作法,都會漸失效率。唯有重視組織與人才發展,將永續的焦點帶回企業本體,方能確保營運管理的競爭力。

永續金融

金融業與一般產業不同,依據國際組織CDP統計,金融機構的碳排來源主要為投融資活動所造成的「資產組合碳排放」,通常超過本身營運排放量之700倍。換言之,金融機構若能強化資產組合碳管理,將可從金流源頭全面且系統性的引導產業深度減碳。作為永續發展的重要推手,2021年聯合國成立格拉斯哥零碳金融聯盟(GFANZ),確保全球金融業成員88兆美金資產與氣候變遷目標一致,成為永續金融的全新里程碑。台灣的金融業者也應盡快採取行動,透過以下四大步驟進行檢視資產組合的淨零路徑:

一、全面盤查:
建議參考「碳會計金融合作夥伴關係(PCAF)金融業全球碳會計與報導原則」,建立溫室氣體範疇三資產組合盤查機制,識別資產組合在不同的地區、產業或金融商品對氣候變遷的曝險程度,並依此規劃投融資策略及目標。

二、目標設定:建議參考科學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將於2022年1月起使用的新「淨零準則」,設立具體減排目標。新準則目標於2030年將碳排減半、於2050年減排90%-95%,並將無法削減的剩餘碳排以「碳移除」方式達成「碳中和」。

三、氣候行動:建立完整的氣候投融資策略,將氣候風險納入整體交易策略,於投資/授信前,審慎評估碳排高風險產業或推動積極的低碳投資計畫;於投資/授信後,採取氣候議合行動,與客戶及投資對象合作,鼓勵制定減碳計畫並持續落實。

四、追蹤管理:金融業者可參考ISO 14097氣候相關投融資架構,評估各項氣候行動的產出、成果及影響是否符合預期,落實追蹤管理,滾動式檢討氣候行動的有效性,並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

展望2022年,全球金融業已蓄勢待發,台灣的金融業更需以高標準的自趨力,發揮影響力,擘劃「淨零願景」。除了投資綠能產業,藉由協助企業低碳轉型,金融業將與主管機關、投融資對象同心協力帶動各產業接軌國際,從「低碳社會」進一步邁向未來「零碳新生活」。

2022年ESG十大關鍵趨勢

1.  淨零碳排承諾轉化為政策規範,企業須關注法規發展並採取應對行動。

2.  碳管理納入企業治理議題的範疇,全面推動去碳工程。

3.  掌握碳數據,即早設定淨零路徑與能源規劃。

4.  採購決策納入永續指標,提高供應鏈韌性。

5.  供應商議合結合差異化目標,推動精準管理。

6.  善用數位協同平台,強化供應鏈碳管理可信度與透明度

7.  深度結合永續策略的企業營運,有效發揮永續的管理意涵。

8.  賦權永續專責單位,強化企業內部ESG管理效能。

9.  重視組織與人才發展,追求更長遠的企業持續經營條件。

10.  金融業作為永續重要推手,透過強化資產組合碳管理,引導產業深度減碳。

 

自氣候緊急時代的來臨,碳管理變為全球無可迴避的議題,同時也成為企業迫在眉睫的生存課題。在境內外法規逐步加強碳管束力道,加上國際客戶及投資人的大力督促下,未來幾年我們會發現,未能即時因應「去碳」趨勢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越低碳的企業擁有越高的市場溢價能力。低碳轉型將重新定義市場規則,並牽引整體產業鏈迎來新一波綠色工業革命。台灣企業擁有優秀製造實力、頂尖資通訊人才、敏銳洞察力與靈活的應變能力,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唯有積極面對,力行自身與供應鏈的減碳,透過盡早建立去碳意識及碳導向的營運策略,並重視永續組織與人才發展,方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扎穩馬步,精進風險管理強化企業韌性,並在低碳轉型商機蓬勃開展時,掌握綠色商機。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