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加快塑膠減量腳步,致企業的減塑策略與實踐方式

勤業眾信永續發展服務 / 陳盈州會計師、陳世婷協理

根據聯合國的塑膠汙染評估報告『從污染到解決方案 (From Pollution to Solution)』統計,現今全球每年產生約4億噸的塑膠垃圾,但回收率卻低於10%。而塑膠具有高度的耐用性和抗分解性,難以於自然界中完全分解,只能分解成越來越小的微塑料,這些微塑料經由河流匯集至海洋後,便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

為了減少塑膠垃圾的產生,歐盟持續推行限塑政策,包括禁止一次性塑膠製品和有害塑膠廢料等,並於2022年11月提出全面性的包裝規範,要求新生產的塑膠包裝必須含有一定比例的可回收成分,所有包裝要易於重複使用或回收,且進一步解釋如何以生物基(biobased)、可生物分解(biodegradable)和可堆肥(compostable)塑膠設計成對環境有益的製品,以及使用後如何被處理和回收。

台灣環保署也為實現廢棄物源頭減量,推行「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自2023年7月1日起,規範網購平台及網際網路零售業者,其所透過網路販售寄送的商品包裝都必須符合限用規定,包括塑膠包材應含有25%以上的再生原料,且不得使用含聚氯乙烯(PVC)材質;而特定大型業者(實收資本額或在我國境內營運資金達新臺幣一億五千萬元以上,或自有到店取貨據點數達五百以上之網際網路零售業者)更須於每年3月31日前提報中央主管機關其年度減量成果,並經由會計師出具核閱報告書。

在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下,塑膠的處理及循環再利用成為新的企業營運課題,勤業眾信建議企業可透過以下三大面向著手:

1. 製程管理與揭露

企業應審視價值鏈中的塑膠使用及生產量,以分析塑膠在自身產業鏈中的流動過程,亦可主動填覆「碳揭露計畫(CDP)」之水安全問卷,透過2023年新增的塑料題組,評估在價值鏈中是否有可能造成顯著財務或策略衝擊的塑膠相關風險,進而擬定相應措施。此外,參考全球永續報告準則「GRI 306:廢棄物(2020)」揭露塑膠廢棄物的生產、回收及處置,並提出有效且漸進式的管理廢棄物方法,再進行第三方確信提升數據的可信度。

2. 塑膠減量與替代

企業應從產品面及供應鏈減少塑膠用量,透過重新設計製程及產品包裝,逐步淘汰一次性的塑膠材料,透過精簡包裝和增加環保材質的使用,達到有效降低處理成本的效益;同時也可將原有的塑膠製品,改用生物基、生物分解的材料作為替代,並揭露產品中生物基材料的含量或標示出生物分解所需的時間與環境條件,以提供消費者於永續消費上的新選擇。

3. 回收、循環及再利用

塑膠的回收難易度因材質而異,因此企業應改用較易於回收的塑膠,並透過回收再利用業者協助進行材質判定和回收評估,同時建立內部的分類收集系統,以提高回收效率並增加循環再製的機會。此外,更可進一步投入再生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將製程中產出的廢料轉製成產品,如將廢棄塑膠條精煉成二氧化矽,重新投入製程端,使在擴展商機的同時也能減少營運成本。

各界為接軌國際淨零轉型趨勢,經濟活動正逐漸從傳統的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期望讓產品、材料和資源的價值在經濟中盡可能地被利用。因此企業應更加重視塑膠使用的轉型,並推動循環再製和資源回收的實踐。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