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2023年趨勢解析《稅務篇》透析中國大陸《二十大報告》政策,台商首要關注三重點

勤業眾信稅務部 / 林淑怡會計師、林志偉協理

中國大陸《二十大報告》正式出爐,由總書記習近平於二十大會議開幕宣讀,這場被視為2022年全球最重要會議之一的中共二十大,不僅確定連任的政治局勢,也訂下未來五年的政策框架。從2015年紅色供應鏈崛起、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2020年的新冠肺炎影響一路至今,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已極具挑戰,故台商不僅必須從《二十大報告》瞭解表面的政策路線,更要透析其背後的意涵與影響,方能採取適宜的對策以因應瞬息萬變的中國大陸市場。而《二十大報告》內容對台商有重大影響的政策可分三要點,首要為堅持防疫清零政策、其次是提出共同富裕的機制、以及加快產業綠色轉型。

防疫清零政策將持續衝擊供應鏈、市場、勞動力

二十大首開場即宣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的防疫政策與成果,明確顯示即使防疫政策已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但在短期維穩目標下雖然於近期中國大陸的防疫政策有稍微鬆動,惟達到全面開放的可能尚待觀察,建議台商可由供應鏈、市場、勞動力三個面向思考對策:

1. 供應鏈替代性:

防疫緊縮的政策首要衝擊供應鏈,尤其港口城市的不定期封城管控,使國際供應鏈仍存在斷鏈危機,台商須考慮原物料來源的替代性、品質、流轉稅成本,以及合約交期等營運問題。

而疫情下供應鏈受到最大影響的,主要是出口導向為主的台商。其中傳統產業因為過去中國大陸工資不斷上漲,能離開的幾乎都離開了;再來是受到中美貿易戰關稅壁壘影響的產業,因為不轉移陣地則沒有活路,也差不多在這幾年完成轉投資布局;而最後則是台商最大宗的電子業。在群聚效應與規模經濟下,中國大陸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電子業生態圈,加上電子業的投資強度也普遍較傳統產業高,故電子業的轉移撤出需要長時間的規劃,於是該產業成為此波疫情下最大的受害者。

不過近期電子業的投資布局已經開始出現鬆動,由於中美持續角力而使中美科技業供應鏈面臨脫鈎,在歐美大廠客戶的要求下,台灣電子業已開始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投資,諸如東南亞、印度、墨西哥、美國等地均已有大廠落腳,顯示未來中國大陸的電子業供應鏈將不再是鐵板一塊,歐美科技大廠正在降低地緣政治對於供應鏈的風險。

2. 分散市場風險:

針對經濟發展政策,《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十四五規劃》中的「雙循環」經濟發展策略。由於疫情下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中國大陸無法再依賴國際市場需求維持經濟發展,而雙循環的政策目標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思就是擴大中國大陸內需市場,以拉抬國內外產業需求;保持開放引進國外高技術含量產業,同時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

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具體做法則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化解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同時降低貨物流通環節成本。過往由於各地方政府對於本地產業保護政策不一,造成市場不公平競爭與貨物流通限制,再者地方政府物流體系各自為政,造成貨物流通堵塞無法暢通。而在疫情下這些問題更顯嚴重,常見物流因跨地區管控制度而中斷,更有一級城市的縣市間,因使用高達五種不同的APP系統通行碼,且互不相容,最後造成緊急物資無法及時供給,或是少部分人壟斷加價倒賣。這些現象使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政策並非因疫情而生,卻因疫情顯得刻不容緩。

以市場現況來說,大規模的封城管控已造成內需市場低迷,直接影響內需型產業,尤以連鎖加盟餐飲業為甚。許多台商歷經疫情重創後,已加快佈局歐美與東南亞市場,以分散經營風險。台商要特別注意的是,擴大內需的政策下,大量民營企業外銷轉內銷,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統一市場制度下,價格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在價格與通路的挑戰下,台商不一定能享受到擴大內需的政策紅利,且中國大陸扶植內資企業邁向產業自主,低技術含量的台商更要小心遭紅色供應鏈取代。

3. 勞動力評估:

防疫清零政策除了造成青年高失業率外,許多異地打工的勞工歷經封城、無家可歸又沒有資源的窘境,紛紛在解封後回鄉未返,造成勞動力動盪,台商應密切觀察,以制定招工對策。

《二十大報告》中關於勞動力的政策亮點,則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這是中國大陸首次把科技教育與人才培養綁定在一起作為政策目標,過往從未如此強調「科教興國」策略,其原因終究與中美角力有關。就在二十大召開前,美國發布了史上最嚴厲的半導體晶片禁令,其中針對陸企半導體展開「人才封鎖」,禁止美國公民在中國大陸的半導體企業任職,進而造成一波美籍華人工程師的離職潮。

台商要注意的是,不僅是低技術含量的產線勞動力出現缺口,高階技術人才也必須小心流失,大陸半導體業正致力於替補人才,不斷向台灣、韓國等技術成熟的國家挖腳人才,以達成「科教興國」的目標。這樣的案例未來只會多不會少,台商未來在中國大陸除了搶市場、搶資源外,還得搶人力。

提出「規範財富累積制」與「房住不炒」,以推動共同富裕政策

《二十大報告》除了重申共同富裕的目標外,首次提出「規範財富積累機制」的概念,同時強調「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的政策。學者與官方媒體解讀後續將有「稅制改革與加強稽查、規範壟斷性產業、提升勞工報酬與權益」等執行面向。針對共同富裕議題,建議台商首要從「稅務遵循合規性」角度思考,過去涉及不合規或者灰色地帶的稅務規劃均需儘速予以修正,以因應後續無論政策怎麼制定,都不至於踩到紅線。建議避免以下常見稅務高風險誤區:

  1. 隱匿收入與不合規金流;
  2. 虛增成本;
  3. 陰陽交易合同避稅;
  4. 低報工資與社保。

《二十大報告》針對共同富裕議題的另一重點則是「房住不炒」,即使兩年來中國大陸房地產在政策持續打壓下,大批房企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以及後續引發「停貸潮」、「爛尾樓」的問題,《二十大報告》中仍列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而「房住不炒」的目標所直接連結的,即是「房地產稅」的試點開徵,2022年因為疫情與房地產業危機,中國大陸財政部曾於媒體宣告「今年內不具備擴大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城市的條件」,而二十大後重申房住不炒政策,已開始有消息傳出很可能即將在深圳試點房地產稅,後續發展仍需持續關注。

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台商應重視環境影響評估與污染防治

中國大陸由於身為世界工廠而成為碳排量最大的排放國,且已在聯合國大會承諾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力求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碳排量與環保措施互相抵銷),故綠色轉型在習近平任內已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二十大報告》中所闡述產業綠色轉型的內涵,除了減碳降污外,還需關注「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的政策目標。近日相關部門與官方媒體所發布的訊息中,均提到「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的政策,生態環境部已公開宣示未來環評審批零容忍,對於打擊污染性產業的宣誓意味濃厚。建議台商必須重新檢視自身產業的環境影響評估與污染防治措施,針對高污染性產業,若無法就地轉型,必須提前思考退場機制,避免屆時面臨無法繼續經營的風險。

後疫情時代下,台商的路線怎麼走

考量全球疫情政策已逐步走向解封回歸正常,各地區紛紛祭出提升經濟振興之計畫,為避免受限於當地防疫法規限制,台商應積極從「供應鏈、市場與勞動力」三面向切入,制定相對應的因應計畫,並以「稅務遵循合規性」角度思考,避開營運風險並確保企業穩定發展動能。在《二十大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大陸政策並不強調經濟發展,反而更重視國家安全與穩定,在維穩目標下,勢必有許多政策措施將衝擊企業營運。未來台商必須務實面對就地轉型、產能轉移、退場撤出等三項抉擇的十字路口,其中均涉及營運流程與投資架構調整議題,建議提前因應與評估。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