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中國大陸疫後經濟復甦疲軟,台商佈局東南亞現況與調整動態

2024年趨勢解析《稅務篇》

勤業眾信稅務部 / 徐曉婷會計師、林志偉協理、王珮眞協理

疫後中國大陸經濟疲軟,難題未解

中國大陸自2023年初新冠疫情接近尾聲,隨即面臨過去防疫政策效應、中美經濟脫鈎、原物料價格上漲、人口紅利衰減等四大面向所帶來的影響,並與低於預期的經濟復甦奮戰,其中的困境包括內外疲弱的市場需求、房地產商爆雷、地方政府債務負擔沉重、青年高失業率,以及持續與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回顧2023年中國大陸重大經濟事件所帶來的影響,首要,就是重量級房地產商資金斷鏈所引發的經濟信心崩盤,房地產牽涉的產業龐大,供應商收不到貨款倒閉、工人失業導致房屋爛尾,最後買房的人拒繳房貸。再者,地方城投債(係指城市投資建設公司發行的債券,它是由中國政府為了滿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需要而設立的一種債券。)不時傳出違約無法兌付瀕臨失控。據知名投行統計中國城投債可能將近人民幣百兆元,房產加上城投債危機,影響的是一整串的金融體系風險。另外,青年失業率更在六月衝破頂峰20%後隨即停止發布更新,年輕勞動力相對稀缺卻找不到工作,充分顯示經濟狀況惡化。最後,中美角力與地緣政治影響下,目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已降至近年以來的最低水位,儘管11月舊金山的「拜習會」表面和緩了中美緊張局勢,但中美貿易、科技、經濟上的對抗本質上已難有回頭路。以上現況均為中國疫後經濟復甦帶來重重阻礙。

中國大陸總體經濟概況與未來展望

以總體經濟而言,依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第3季GDP年增率仍達4.9%,雖然推估全年仍達可到「保5在望」的目標且高於預期,但由於很大的增長因素係來自於前一年度疫情下基數較低的影響所致,故許多外資投行對於中國2024年經濟狀況的預估仍轉趨保守,GDP年增率一致下調約在4%的區間,看似雖變動不大僅略為衰退,但相對眾多投行對於2024年歐美經濟的預估卻是兩樣情。

美國經濟隨著通膨趨緩,很可能不再堅持貨幣緊縮政策,轉向避免經濟衰退而降息刺激市場經濟;而歐洲歷經烏俄戰爭與其所帶來的能源短缺危機,歐盟已成功向其他國家採購天然氣取代,儲量也已達到擺脫對俄羅斯依賴的水位,歐洲受能源影響最黑暗的時刻已屆尾聲。近期投行對於歐美經濟的樂觀預估與中國經濟的反向衰退,形成一股強烈的明顯對比。

而地緣政治將是2024年度全球經濟的關鍵變數,2024是國際選舉大年,包含美國、俄羅斯、印度、印尼、以及我們台灣本身都將改選領導者,其中尤以美、台的選舉結果都將深度影響中國經貿關係,甚至台美經貿關係亦會有所改變,畢竟世界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依存度已引起美國的強烈關注。

台商因應CFC反避稅實施的調整動態

以資金配置而言,由於台灣2023年實施受控外國企業(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以下簡稱「CFC」)的法令,且不溯及既往。透過低稅負境外控股公司間接持有中國大陸營運個體的台商,在2022年底前將中國大陸獲利大筆匯出,匯出金額約新台幣1,100億元,是過去平均的兩倍之多,而延續至2023年的狀況則是退場撤出與產能轉移,上半年匯出中國大陸金額約新台幣600億元。這些自中國大陸盈餘匯出與退場撤出的資金,很大一部分並未回到台灣,而是持續向其他國家轉投資。在中美持續角力下,歐美大廠客戶要求供應鏈與中國大陸生產基地脫鈎,台商在東南亞、印度、墨西哥、美國等地均有落腳佈局,充分顯示台商投資生產經營的熱情未減。而另有部分台商由於受到中國房地產危機影響,在出脫廠房期間呈現「有行無市」的狀態,仍處在待價而沽的階段,但也有專家表示,在中國大陸政府後續一連串救市行動「認房不認貸」、「限跌令」及「下調購房的貸款利率」等強勢干預政策,充分顯示房地產寒冬可能不會持續太久,而外資抽離的大環境下,已是陸企逢低布局接手置產的時機。

另外在各低稅負地區經濟實質法推行下,搭配台灣CFC法令實施的浪潮,許多台商均逐步完成集團組織架構的重組,及投入更多關注在各低稅負地區的法案頒布或更新。如BVI的財報歸檔與公開董事名冊、貝里斯的經濟實質申報與課稅、賽席爾的提交財務紀錄、香港的境外所得新法修訂,以及新加坡針對無實質經濟活動的跨國企業出售境外資產之收益徵稅等,均是本年度台商評估精簡投資架構與境外公司是否存續的重點項目。值得關注的趨勢是,低稅負境外公司的使用已不再是以避稅為目的,而是進一步以家族傳承為考量。

穩定佈局新南向國家的投資現況

中美貿易戰後,面臨國際情勢改變,許多台商開始重新評估其全球供應鏈及製造基地,配合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台商逐漸將目光轉向東南亞地區,尋找潛在商機和更適合的生產基地。新冠疫情更加凸顯了台商過度仰賴單一生產供應鏈的危機與風險,隨後又受到中國地緣政治影響,可觀察到台商佈局新南向國家力道較往年更甚。從投資數據統計來看,2019年政府核准對新南向18國1的投資金額為28億美元,至2022年增至53億美元,成長幅度高達90%。據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統計,2023年1至6月,台商對新南向國家投資(增)資金額計21.26億美元,投資主要集中於新加坡、越南及馬來西亞等地,此數據尚不包含台商透過第三地公司轉投資東南亞的情況。

資料來源:經濟部

隨著近幾年的產業供應鏈遷徙,逐步在東南亞形成台商產業聚落態勢,例如越南因其地理位置及人口紅利成為電子產業台商撤出中國移轉陣地的新首選;新加坡得益於其於國際間的良好法治形象及有利的稅制受到青睞,成為台商選擇資金落腳、控股或供應鏈貿易轉運中心的重鎮;泰國政府則透過給予特定製造業,如汽車製造、電子產品和零部件之租稅優惠,藉以吸引外資在泰國建立生產基地。印尼、馬來西亞及柬埔寨等東南亞新興市場具有低成本勞動力和成長潛力,也吸引了不少台商企業設點,以尋求擴大生產規模並分散供應鏈風險。除此之外,印度也是全球供應鏈轉移的主要受益者之一,隨著Apple、Nike等國際知名大廠瞄準印度龐大的內需市場,加上印度政府為吸引外資進駐與技術合作,積極推出印度製造與生產激勵計畫等一系列投資獎勵措施,台商電子業及傳產業也紛紛將目光轉向印度,南亞市場的發展潛力備受國際矚目。

台商逐步撤出中國並轉投資新南向國家此一行動並非單純出自避險考量,實際上更類似於策略性移轉。重新部署投資版圖的目的,除了應對風險之外,更是為了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保持台商的競爭力和企業永續的長遠目標。同時,疫情的發生促使台商企業尋求替代方案並建立更具靈活性、穩定性的供應鏈架構,積極推動數位化轉型,導入智慧製造和數據分析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準。

展望未來的佈局心法

以整體情況而言,新南向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及印度市場,為台商告別中國大陸後選擇的去處。儘管新市場擁有巨大潛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政府對外資的友好政策,但台商在轉戰海外新據點時面臨的挑戰不容輕視,例如當地語言、法規落差、文化差異、勞工問題、當地環境法規和供應鏈管理等,都是台商轉進海外市場時無法避免的障礙與痛點。

因此,建議台商考慮海外布局投資前,應審慎全面進行事前評估及風險分析。除了台商自身需對當地市場與法規有充分的準備與調查外,台灣政府亦推出了新南向政策及相關補貼,支持台商擴展海外市場並協助解決投資相關問題。台商可多管齊下,利用內部資源與外部專業顧問協助,結合政府力量,以降低投資與經營的風險。

 最後,提醒台商在海外進行投資時,應理解並尊重當地文化,除了可贏得當地支持並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外,更有助於企業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和營銷策略,進而實現永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註釋 : 

[1] 新南向政策對象國家包括 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 泰國、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汶萊、 越南、 緬甸、 柬埔寨、 寮國、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尼泊爾、 斯里蘭卡、 不丹、 澳洲、 紐西蘭等東南亞、南亞和大洋洲諸國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