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解析

高度透明與日趨整合的國際租稅新時代

2025年趨勢解析《稅務篇》

勤業眾信稅務部/徐有德資深會計師、韓承皓協理

隨著全球化與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租稅環境正邁向更透明化與一致性的整合時代。跨國企業的營運模式不斷演變,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意識到傳統稅務架構已無法應對當代跨國企業利用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BEPS)所帶來的挑戰,在過去十多年中,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G20提出並實施多項措施,希望藉此提高租稅透明度和稅務架構一致性,以確保稅務公平並促進全球經濟合作。

國際租稅透明化的推進

首先,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2014年制定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旨在促進稅務資訊的自動交換(Automatic Exchange of Information)。CRS是首個全球多邊自動資訊交換標準,要求金融機構向稅務機關報告非本國居民的財務帳戶資訊,並透過自動交換協議將資料傳遞至其他簽約國家,以打擊跨境避稅,是推動全球稅務透明化的重要基石。

接著,國別報告(Country-by-Country Reporting, CbC)是OECD針對跨國企業推動的另一項重要透明化措施。自2016年起,CbC規定年營收超過7.5億歐元的跨國企業必須向母公司所在地的稅務機關提交報告,揭露其在各國的利潤、收入、稅金與員工數量等資訊。這些數據隨後在各國稅務機關間進行交換,用於分析潛在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之行為。2021年,歐盟更通過公開國別報告之規定,要求上述規模的跨國企業需在其網站公開各國利潤、稅金與員工數量等國別報告申報資訊,並主要適用於2024下半年後開始之會計年度。此舉更進一步提高稅務透明度,讓公眾和投資者也能一窺跨國企業的稅務策略。

另外,隨著數位經濟的發展,稅務透明化也拓展到了加密貨幣和數位資產等新興交易。由於加密資產性質多樣且模糊,價格波動劇烈,導致稅基計算複雜且易引起爭議,再者此類交易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特點,傳統的稅務監管方法難以適用,也因未能及早納入國際共識框架,致使各國對其課稅方式的解讀差異極大,因而發展出不同的課稅政策,現要統一標準變得更加困難,而缺乏一致性規定也導致跨境交易的稅務漏洞,為稅務規避提供了空間。因此OECD於2022年發布了《加密資產申報框架》(Crypto-Asset Reporting Framework, CARF),設立統一的跨境資訊交換標準,確保加密貨幣持有者和交易者的稅務資訊能在國際間透明流通,協助各國稅務機關掌握課稅交易,也藉此打擊跨境逃稅行為。歐盟隨後也通過其稅務合作指令(Directive on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第八次修訂(DAC8)規範加密資產的申報與課稅,要求加密資產服務提供商(如交易所和電子錢包供應商)向稅務機關提供客戶的交易資料。此規定也進一步拓展了CRS涵蓋範圍。

透過以上種種措施可以見得稅務資訊揭露與交換已是國際租稅透明化的重要支柱,其涵蓋的範圍和複雜性正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推動不斷擴展。即使需揭露和交換的數據量激增也帶來數據安全性與保密的挑戰,然為打擊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確保租稅公平,稅務資訊揭露與交換仍舊是國際租稅持續透明化的重要推手。

國際稅制日趨整合

過去,傳統課稅模式係基於實體經濟活動所在地,強調當地的營業利潤與稅收,並透過租稅協定來降低跨境交易之稅負。然而,隨著數位經濟的興起,傳統稅制和租稅協定逐漸無法應對日新月異的交易模式。為因應這一挑戰, OECD於2017年推出的多邊工具(Multilateral Instrument, MLI)是國際租稅整合的重要里程碑,其旨在簡化和加速更新現有的雙邊租稅協定,藉此達到整合BEPS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MLI透過提供一個標準化框架,允許各國在不重新談判雙邊租稅協定的情況下,直接在現有的協定中加入反避稅條款,且開放簽署國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具體適用條款,從而提高執行效率。MLI加速了BEPS措施在全球的落地,使得各國能夠更加高效地應對國際稅務挑戰,同時加強了多邊合作在租稅領域的作用。

隨後OECD於2021年推出雙支柱框架,擬在各國稅法之上更進一步推動國際稅務體系的整合與一致性。支柱一主要針對數位經濟的挑戰,要求全球收入超過200億歐元且利潤率超過10%的大型跨國企業透過重新分配其剩餘利潤,確保企業在其實際產生經濟活動的市場所在地繳稅,藉此提高稅務公平性。而支柱二則透過制定全球最低稅率(15%),確保跨國企業無論在哪一國家營運,均需繳納至少15%的稅負,藉以防止企業利用低稅率國家避稅。若企業在某地區有效稅率低於15%,則其母公司所在地可針對差額稅款進行課徵。在支柱二的推行下,過去以低稅率和租稅優惠吸引跨國企業的地區,例如愛爾蘭、越南等,為保持其稅務吸引力和保全其稅收不受支柱二影響,也紛紛推動稅改政策。若進一步對比支柱二-全球最低稅負制與加密資產課稅方式,也凸顯了從一開始設計一致性規定的重要性。全球最低稅負制透過多邊協商(包括 OECD 和 G20)達成了主要經濟體的一致共識。OECD制定統一的規則,明確利潤如何計算以及如何適用稅率,自上而下的規則設計確保了一致性,使跨國企業能更容易適應,並減少國際間的稅務競爭與重複課稅問題。

除此之外,歐盟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區域之一,在提升稅制區域性整合方面亦採取了多項措施。例如反避稅指令(Anti-Tax Avoidance Directive, ATAD)即因應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的關鍵措施。該指令包含多項條款,如利息扣除限制、控制外國公司規則以及防止混合錯配等,目的在防範企業利用不合理的稅務安排降低稅負。歐盟各成員國原則上均需將該指令各項措施導入國內法,以配合落實反避稅政策。這些措施有效減少了稅務套利的空間,提升了歐盟內部稅務的一致性。另外,隨著數位經濟的迅速發展,歐盟也在探討對網路科技巨擘課徵數位服務稅(Digital Services Tax, DST),確保科技巨頭在其實際創造價值的市場國家繳稅。而除間接稅,歐盟亦於2023年發布歐洲商業活動所得稅框架(Business in Europe: Framework for Income Taxation, BEFIT)草案,擬推動成員國間更一致的公司所得稅制度,希望能消除跨境投資的障礙,也降低稅務複雜性和遵循成本。

國際租稅政策趨勢與挑戰

稅務資訊交換不僅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合作,也提升了整體稅務公平性。OECD的多邊主管機關協議(Multilateral Competent Authority Agreement, MCAA)即是CRS與國別報告的重要平台,透過自動資訊交換與國別報告,各國稅務機關得以更精確地打擊稅基侵蝕與避稅行為。而區域性稅務合作也在不斷深化,歐盟即是最佳案例,其稅務合作指令已實施多個修訂版本,也涵蓋了如加密資產和共享經濟平台等新興稅務領域,進一步提升了稅務資訊交換的廣度與深度。

而隨著國際租稅透明度和一致性的提升,除深化國際間合作,卻也導致稅務爭議可能隨之增加。例如,各國在利潤分配和最低稅負實施細節上的分歧可能導致跨境稅務糾紛。OECD和歐盟已採取措施,建立多邊爭端解決機制(Multilater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以減少爭議並促進合作。

跨國企業的挑戰與機會

高度透明化與日趨整合的國際租稅環境,亦使得跨國企業面臨之挑戰與日俱增。當各國政府採取更透明化的稅務政策,也表示跨國企業需要提供更多詳細的企業資訊(如投資架構、營運地區、收入、利潤、員工、資產、移轉訂價政策和文件、所得稅費用等),而為了蒐集這些詳細資訊以完成相關申報,企業勢必需投入更多人力、資源和成本來完成有增無減的稅務遵循工作;若未遵循資訊揭露規定或申報不實資訊,亦有相關罰則。再者,當企業資訊揭露越多,現有利潤安排不合理的曝光程度也隨之增加,集團稅務安排更容易被稅務機關檢視,增加潛在課稅風險和爭議。隨著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理念的普及,稅務治理與稅務報導透明度也成為衡量企業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投資者和大眾將越來越關注企業是否做到永續稅務治理,並進一步審視跨國企業的稅務政策與稅務安排,若被認為有避稅、不合規行為,導致高額罰鍰或進而引起法律訴訟,恐損害企業品牌與形象,甚至與投資者的關係。

OECD提出的整合措施(如雙支柱),在各地區原本稅制之上提供了全新、一致性的課稅標準和框架,但其規則的複雜程度同樣也提高了跨國企業稅務合規的門檻和困難度。此外,資訊揭露尚不涉及繳稅,而一致性課稅規則將涉及剩餘利潤與補充稅款的分配,各國政府為保全其稅收,難保不會錙銖必較、謹慎檢視,預期在新規則上路初期,潛在跨境稅務爭議不會少,而受苦的仍舊是跨國企業。再者,整合性新興稅制迫使企業須重新考量全球業務、營收、利潤佈局,但也使得稅務規劃空間受限,傳統利用低稅國家或租稅天堂進行稅務優化的策略已不再可行,進行集團重組或移轉訂價調整時,亦需考量各租稅管轄區的有效稅率計算,避免因調整不當導致雙重課稅或雙重免稅的情況,促使企業在規劃相關交易或制定移轉訂價政策時,需更加注重並回歸交易的經濟實質面、合理性與合規性。

為應對以上因持續高度透明化和日益整合的國際租稅環境所帶來的新挑戰,跨國企業亦需要採取更加全方位的策略,結合科技工具、人才培育與政策調整,才能確保合規並降低風險,又同時保持競爭力和穩定發展。具體說明如下:

  • 強化全球稅務合規管理能力:檢視現有的營運模式、交易安排和稅務架構,確保符合各國稅務法規和OECD的準則,確認收入利潤配置與經濟實質一致。建立全面的稅務政策與標準化遵循流程,提升稅務申報資訊與文件的一致性,包括稅務申報、移轉訂價文件編製、國別報告以及剛上路的全球最低稅負制等相關帳簿憑證和底稿,以備應對潛在的稅務爭議。另外透過跨部門合作機制,促進財務、稅務、法務及營運部門間之溝通與協作,確保能全方位應對挑戰;財務與稅務部門間數據亦應保持流暢互通,避免資訊不對稱導致的合規風險,並經由中央管理系統或平台,確保所有稅務相關數據的準確和一致性,定期檢查以及時修正可能的錯誤,優化數據管理流程。
  • 提升員工能力與科技的應用:整合的國際新稅制設計通常會考量產業、交易型態、各地稅制與會計準則等各面向,因此規則複雜不易理解,企業應為財會/稅務人員定期提供進修與培訓,例如與專業機構合作安排相關教育訓練、參與研討會等,以了解最新的國際稅務規範。而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作為成本中心的財務/稅務部門如何更有效率處理只增無減的稅務遵循事項,則勢必要評估是否投資和借助科技力量來實現數據和申報書表的自動化與合規化,例如透過稅務科技系統/軟體自動生成CRS與國別報告,並經數據分析識別潛在風險,減少人工操作導致的手動錯誤,優化稅務管理以提升準確性與效率。
  • 持續關注國際稅務發展動態:各地對於國際租稅新規範的實施進程不盡相同,進而影響跨國企業各年度稅務風險評估與稅務遵循流程,再加上各地區因應新制度所衍生的稅務改革推陳出新,亦將影響企業在全球各地的投資營運策略,故跨國企業亦應密切關注國際租稅動態,並及時調整營運、稅務策略,採取積極的合規態度,以避免因政策變動而面臨罰鍰或聲譽損害。
  • 預防與管理稅務爭議:在集團內部配置相關團隊,以監控和預測可能的稅務爭議,利用爭議預防機制,例如透過預先訂價協議與稅務機關協商確定未來利潤分配標準,減少爭議發生的可能性;於爭議發生時,得快速應對突發的稅務調查且提供充分文件支持,遇跨境稅務爭議則善用雙邊或多邊協商程序以解決雙重課稅問題。
  • 與專業機構和稅務機關合作:交易日新月異,稅務法規也與日俱進,與國際稅務專家、律師和會計師事務所合作,以獲得最新的稅務建議,亦借助其專業減少內部成本;同時與稅務機關建立良好關係,保持定期溝通,確保彼此理解,以預防爭議產生。

結語

國際租稅正進入一個高度透明與日益整合的新時代。OECD與歐盟的政策改革,如CRS、國別報告、雙支柱框架及公開國別報告等,不僅提升跨國企業的財務與稅務資訊公開透明度和確保企業在不同國家地區間利潤分配合理,以進一步強化稅務監管,防範稅基侵蝕與避稅行為,同時也提高稅務公平性與國際合作。這些措施對跨國企業提出了更高的合規要求,同時也為稅務主管機關提供了更多工具來打擊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對於跨國企業而言,這不僅是挑戰,也是調整集團稅務策略與政策的機會。在這場租稅變革中,跨國企業需在確保合規的基礎上,採取主動、靈活及創新的方式應對挑戰,透過加強內部管理、合理規劃稅務策略、善用科技工具以及建立透明與信任的外部關係,企業可在合規與經營效率間取得平衡,同時降低風險並維持全球競爭力。唯有適應這波變革浪潮,才能在全球化的租稅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