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20兩岸稅務大勢-關務管理、稅企協商及台商退場

勤業眾信:台商強化合規性 有效降低關務與交易風險

【2020/07/22,台北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22)舉辦「勤業眾信線上稅務論壇-2020兩岸四地稅務大勢」系列活動第一場, 透析隨著近年中國大陸徵管環境的改變,中國大陸海關與稅局在企業信用評等、減稅降費及放管服改革等方面均有新政,可能對台商企業造成影響;同時,許多台商在客觀環境趨勢下,可能縮減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勤業眾信提醒,台商企業面臨兩岸稅務大勢,應留意「關務管理、稅企協商及台商退場」等事項,著重強化合規性以減少稽查,並因應經營環境變遷,彈性選擇與制訂退場方案,以有效降低關務和交易風險。

 

優化關務管理制度 掌握外銷先機利器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執行副總經理陳文孝指出,中國大陸海關將企業區分為「高級認證企業、一般認證企業、一般信用企業及失信企業」等四類,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分別進行相應的管理措施。

首先,在誠信守法便利、失信違法懲戒的原則下,高信用企業可以享受許多便利措施,一般信用企業適用常規管理措施,而失信企業將受到海關嚴密監管;其次,在便利措施方面,高級認證企業進出口貨物查驗率與海關稽查頻次,均較其他企業為低;同時,在優先通關待遇方面,除了在中國大陸可以優先辦理進出口通關手續外,出了中國大陸,還可在AEO互認國家或地區間享受優先通關措施,尤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COVID-19)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而導致中斷的國際貿易恢復後,高級認證企業可以在國際間優先通關的待遇,更是台商企業掌握外銷先機的利器。

陳文孝補充,企業要取得認證資格享受便利措施,得先符合認證標準,並通過海關對「內部控制、財務狀況、守法規範及貿易安全」等四個面向審核標準;企業進行認證準備工作時,或多或少會產生額外的整改成本,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企業建立制度取得認證後,在享受低查驗率與通關便利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制度管理強化自身的關務合規性,不僅可減少海關稽查頻率,還能有效降低關務風險。

 

留意台商常見稅務議題 重視稅企協商重要性

德勤諮詢(上海)有限公司資深海關稅務顧問楊理說明,中國大陸「減稅降費」與「放管服」改革趨勢,仍對2020年的稅收政策與徵收管理有著重要影響。習近平在2020新年賀詞指出,2019年減稅降費總額超過人民幣2萬億元,而放管服則是在稅務申報方面,給企業更多的自主判斷空間。雖然減稅降費與放管服改革,對中國大陸企業而言是利多政策,但也因此造成政府財政收入的缺口,可以預期中國大陸稅務機關,將持續透過企業納稅信用分級與金稅三期等大數據分析管理工具,提高稅收徵管的力度與準確性以平衡稅收。

楊理依據多年實務工作經驗,歸納台商企業常遇到的跨境稅務議題,包括:企業重組涉及直接或間接轉讓中國大陸企業股權的納稅義務、中國大陸企業匯出股息適用稅收協定(議)待遇的條件要求、稅局進行轉讓定價調查可能採用的利潤監控與行業聯查等,提醒企業必要時與稅務機關進行協商的重要性。

 

台商退場   方案選擇與制訂為關鍵

近幾年,由於中國大陸客觀經營環境變遷,或家族傳承規劃等諸多因素,不少台商企業選擇縮減經營規模,或直接退出中國大陸市場,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會計師徐曉婷指出,在清理中國大陸投資的諸多考量中,退出方案的選擇與制訂將是核心關鍵,攸關資金回收的方式與稅務成本。最直觀的方案,是由中國大陸企業直接出售營運資產、廠房、土地使用權等資產,雖然最為直接便利,但中國大陸企業的稅務成本相對較重,且出售資產所取得的資金仍留在中國大陸企業,還要想辦法將資金匯出到境外才算收回投資。

徐曉婷進一步表示,若改用出售股權的方式則須留意三大事項。首先,要深入評估投資架構(直接投資或間接投資)以及最終投資人的身份(台灣企業、台籍個人或外籍人),因為情境不同將直接影響稅負效果與海外資金的安排;其次,還要注意即便是透過出售境外公司,以達到間接轉讓中國大陸企業股權之效果,轉讓方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還是有可能會產生中國大陸所得稅之納稅義務;同時,還要考量買方在境外支付股權轉讓價款的可能性,尤其要特別注意交易安全的保障,買賣雙方可以透過共管帳戶的安排,以降低交易風險。

徐曉婷補充,配合台灣政府推動資金回台政策,台商處理海外資產將有更多的選擇空間,若能在2021年8月15日前匯回資金並完成相關申請程序,將有機會適用最低4%(或5%)之優惠稅率,台商企業不妨趁此機會重新盤點海外資產,進行整體的投資架構或家族傳承安排。

圖一: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執行副總經理陳文孝
圖二:德勤諮詢(上海)有限公司資深海關稅務顧問楊理
圖三: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會計師徐曉婷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