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解析

2021年趨勢解析《審計篇》「綠天鵝」席捲全球,企業更須重視ESG策略發展

勤業眾信 / 審計部洪國田營運長

2020年初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發布之《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2007年時全球最有可能發生的前五大長期風險是以「經濟問題」為主。而2020年,前五大長期風險已經全部轉變為「環境問題」,其中包含極端氣候、氣候行動失敗、天然災害、生物多樣性流失、及人為環境災害,而「極端氣候」問題已連續上榜七年且蟬聯首要問題長達四年。

而除了氣候與環境帶來的威脅日益嚴峻,近年來各國政府與人民對於社會關懷、企業形象的重視及提升,也促使「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以下簡稱ESG)的概念愈來愈重要。所謂ESG是指企業對於環境保護、社會關懷與公司治理等面向的投入。

ESG成為投資人評估的重要指標

一間做好ESG策略的企業,將更容易受到投資人青睞。企業若能在財務報表中揭露相關資訊或是編製永續報告書將有效吸引投資人投資,因為對於投資人來說,他們期望找到一家重視長期策略與發展的標的,以創造長期且穩定的獲利;同時,高ESG評級企業的韌性也更高,於大盤下修時表現也相對抗跌。歐洲最大ESG評分機構Sustainalytics在2020年底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1,低ESG風險 / 寬經濟護城河公司(下略稱低ESG風險公司)與高ESG風險 / 無經濟護城河公司(下略稱高ESG風險公司)之平均報酬率差別高達22.1%。同時,過去三年2低ESG風險公司股東的年化報酬率平均約15.8%,但高ESG風險 / 無經濟護城河公司的年化報酬率則為-7%。

在過去,財務報表的利害關係人是以投資人及債權人為主,通常僅會檢視其企業財務報表揭露的狀況,並以基本面來做為是否投資的判斷標準。但如今企業是否符合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公司治理、是否投入永續計畫,等非財務因素皆已納入投資評估中。另根據「2020年施羅德全球投資人大調查」,台灣有80%的投資人不願意投資違反永續信念的公司,這個比例高於全球的77%以及亞洲的75%。以上的數據一再顯示ESG與投資報酬率以及投資人投資意願的高度相關性。並且目前已有許多專業投資機構聲明,不投資對於環境及社會不友善、公司治理水準不透明的公司。這個趨勢更帶動企業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組成多元化董事會及管理階層,以完善ESG布局並驅動企業永續發展。

ESG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關鍵

因此,在ESG趨勢下,財務報表的利害關係人已經從投資人及債權人擴大到上下游供應鏈廠商、非政府組織(NGO)以及消費者。以蘋果(Apple Inc.)供應鏈為例,若廠商未針對勞工權益與人權、健康與安全和環保等投資,將面臨被蘋果從供應鏈廠商中移除的風險。近幾年針對未盡保護環境、維護人權責任的大型跨國企業,更有許多非政府組織(NGO)以及消費者發起拒買行動,而這些都是嚴重影響企業永續經營的危機。

另外,因為企業利害關係人重視ESG,其董事會及經營團隊的組成多元化變得更加重要。多元化的組成將讓企業擁有不同專業經驗與背景的團隊,並得以從不同的面向切入,以因應企業總體發展的策略,並協助企業永續發展。尤其,因應2020年新冠疫情帶來的劇變,供應鏈面臨斷鏈及訂單取消等危機,有些企業可能暴露在倒閉風險中,若要恢復營運,企業董事會及經營團隊需要多元化決策力及保持韌性管理,以快速因應危機,並同時制定中長期永續發展之策略。

主管機關對於ESG之重視

香港聯交所於2015年起分階段將「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提升至若不遵守,則須公開解釋原因。並在2020年公布新修定,要求強制揭露董事會對ESG的相關聲明及企業ESG報告中的關鍵績效指標、目標以及揭露責任。另根據《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PRI)旗下ESG永續投資委員會觀察,未來將看到上市公司開始在財務報表上主動揭露和ESG相關的趨勢。

台灣政府很早就開始在推行相關之政策,金管會早在1993年成立「改革公司治理專案小組」就公司治理之各項議題進行研討;並提出「強化公司治理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作為推動公司治理之依據。接著於2013年、2018年、2020年陸續發布「強化公司治理藍圖」、「新版公司治理藍圖」、「公司治理3.0 - 永續發展藍圖」。且在2015年起,強制要求資本額超過新台幣50 億元的上市櫃公司,及特定化工、食品、金融產業等,必須每年編製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簡稱CSR)報告書。在金管會的努力下,台灣企業2019年有將近三成企業自主編製CSR報告書,且在彭博ESG揭露分數上拿下全球第三名,可見,公司治理文化逐漸深植為企業核心DNA,具體落實永續發展。

目前金管會推動ESG策略是強化「資訊揭露」及「市場機制」,因此推出「公司治理3.0 - 永續發展藍圖」,其五大方針分別為強化董事會運作及董事職能、強化資訊揭露、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引導盡職治理、企業自發性落實治理及永續發展。在「市場機制」部分,透過鼓勵財報利害關係人積極參與股東會,使企業重視ESG議題,提升盡職報告品質及辦理評鑑;並於預計於今年推出「永續板」,推動可持續發展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及綠色債券等永續發展相關商品,讓企業擁有多元管道經由台灣資本市場募資,投入永續發展,促使企業自發注重永續議題。在「資訊揭露」部分,透過公司治理評鑑推動企業將ESG相關資訊揭露於年報及企業網站中,以達到強化企業資訊揭露,進而讓相關關係利害人可以找到優質標的。

綜合上述趨勢,筆者認為企業必須儘快將ESG相關布局提至董事會之議程中,並成立策略小組進行長期計畫,由上而下引導企業投入,因為這些企業重視永續發展、社會參與及員工福利,長期的營運績效較好且更加穩定。另外,雖然根據現行「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僅有要求全部上市櫃公司,須於年報中揭露履行社會責任情形及實務守則。但根據金管會之觀察,現在許多外國投資者,在選擇標的物的第一關,會使用機器檢視財務報告中是否有ESG相關資訊,若無相關揭露,則在第一關篩選即被淘汰。因此,筆者建議若企業能在財務報告書中增加針對環境保護投資、社會關懷計畫及公司治理之揭露環節,內容包含具可比性之永續目標、施行計畫,將可有效吸引財報關係人並深化企業競爭的護城河。

 

註1:Portfolio Research | Combining ESG Risk and Economic Moat統計區間2020/01-08

註2:Portfolio Research | Combining ESG Risk and Economic Moat統計區間2017/07-2020/06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