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以數位科技驅動淨零轉型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 李介文副總經理

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於2023年1月10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2050年國家淨零排放目標正式入法,並預計自2024年起針對碳排放大戶徵收碳費;歐盟也在2023年5月10日正式簽署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計畫自2026年開始針對六大類進口產品收取碳關稅。在淨零浪潮大勢已成的現在,碳排放議題已是企業營運中不可忽視的新興風險,因此達成淨零排放已成為企業維持市場優勢的必要行動。

為了達成淨零排放,企業需建立明確的淨零目標、減碳策略與行動計畫,以打造出一條清晰的淨零路徑,而在這條達成淨零排放的路上,企業會面臨許多來自內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挑戰:主管機關陸續要求企業於年報中揭露經外部查證的碳排放資訊,且國際趨勢上,未來有與財報同時出具的時間壓力;客戶會要求更即時且更細緻的碳排放數據;投資人則會重點檢視企業宣告的淨零承諾是否如期達成。除此之外,企業是否能夠有效掌握供應鏈的碳排放數據、協助設定減碳指標與攜手供應商推動價值鏈低碳轉型,也會是企業能否達成淨零排放的關鍵一環。

企業在尋求達成淨零排放的路上,需仰賴高品質的碳盤查數據,以掌握碳排放熱點,並確保各年數據的正確性與可比較性。數位科技透過雲端平台工具、數據儀錶板、端對端數據源系統介接等手段,不僅可協助企業將過往以人力執行的碳盤查工作轉型為自動化作業,並最大化盤查數據範圍,更能建立企業專屬的碳資料庫,為後續的減碳策略擬定及減碳機會分析打下紮實的討論基礎。

以範疇三子項目採購商品與服務為例,過去企業在實務上常因為項目數量眾多,便以八二法則來篩選列入碳盤查計算的項目,因此可能遺漏在產品生命週期所列入之材料項目,造成企業內部無法將組織型碳排放與產品碳足跡之項目對齊,而形成兩種碳管理範圍,不利於溝通與減碳推動;而透過數位科技的協助,將所有採購項目之數據納入盤查將不再大量耗費人力與時間成本,可輕鬆快速完成計算,且企業可以視利害關係人之需求,篩選出其所關注之碳排放源項目與範圍,快速產出客製化報表。另外,企業的低碳產品轉型,也能透過數位科技帶來的快速與彈性來達成。以產品材料表(Bill of Material, BOM)為例,開發單位在研發階段選用材料時,若能透過即時模擬計算得知材料碳排放量,便可在產品量產前掌握潛在之碳排放影響與未來產品造成之碳成本。

目前企業範疇三之排放仍以排放係數法為主要計算方式,以前述企業採購之材料為例,若該材料之供應商無法提供實際碳數據,企業便會採用台灣環保署資料庫或國際碳排放係數庫之數據來計算該材料之碳排量;而企業的供應商數量可能多達上千家,如果全數採用境內外數據庫之排放係數,則可能導致排放量偏離實際情形,造成失真之狀況,故循序漸進取得所採購商品之實際碳數據,並建立屬於企業的碳資料庫才是可行之道。

在企業面臨淨零大浪的現在,企業是否能夠將以上種種挑戰轉化為機會,積極搶佔先機,建立屬於企業自身堅實的數據基礎,藉此快速提升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打造企業綠色優勢,將成為未來企業治理的重大課題。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