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後疫情之零售:四種破壞中產生的七大趨勢改變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股)公司/辜卓洋協理

COVID-19疫情伴隨社交距離規範,限制消費者原有購物習慣,也挑戰零售業者與消費者產生連結的方式。零售業者無不希望掌握這股變化並調整以因應後疫情時代趨勢。疫情後「新零售」,帶來四種破壞,並相互作用產生七種廣泛且截然不同的趨勢,這些趨勢正塑造零售業的未來。

四種破壞

一、科技不斷進步,且進步的速度仍在加速:

線上購物、電商自推出便不斷侵蝕傳統零售市場,本次疫情更深化此趨勢。其衍生提升消費體驗之應用科技,如補足線上消費體驗不足的AR、效率化及可追蹤管理的智能物流等皆因疫情加速開發使用。

二、消費者的習慣及喜好持續改變:

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喜好受文化、經濟、社會、產品競爭和技術進步改變,本次疫情帶來全面性的破壞,造成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習性徹底改變,例如對餐飲業著重的快速與衛生之標準,已然因疫情產生變化。

三、經濟壓力日趨沉重:

疫情期間消費者與企業一樣受到影響,其經濟實力、醫療保健成本、就業條件及總體經濟等皆產生巨大變化。

四、市場環境的變化:

市場由消費者與供應商所組成,但自身環境也是構成市場的重要因素。全球流行病的威脅、變化的貿易壁壘、貿易政策的監管等,皆為市場環境改變的重大原因。

七大趨勢

一、產品品牌商品化、自有化:

對產品製造商而言,技術進步消除進入市場之障礙,產品製造商可借助電商和社交媒體平台,直接與消費者接觸,因此市場上產品數量不斷提升。現在雜貨店其產品數量是1990年代的5倍.消費者在選擇大增的情況下,品牌忠誠度對消費者之重要性已下滑至第10名,且產品平均價格也因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下滑。零售商從自有品牌進貨之利潤比與傳統品牌進貨高25% - 30%。

二、零售業成長主力 - 線上購物:

2019年,電子購物業營業額僅占零售業(不含汽機車)的6.5%,但其占零售業總額增長率近24%,顯示線上購物仍為零售業成長主力。截至2020年4月,電子購物業之營業額高於去年同期17.1%。

三、實體店鋪的重新定位:

過去十年,因線上消費普及,「實體店會絕跡」已為大眾對零售業發展之理解。但因應線上消費發展,線下消費並非不復存在,僅為角色的重新調整。以美國為例,過去十年內,商店數量從244000家成長至270000家,其平均面積下降4.4%。實體店鋪的新定位為建立提升消費者體驗的觸點(搭配線上即時供貨資訊與便捷的物流)。

四、零售業的新模式:

零售商除傳統收入模式外,也發展出新模式,如餐飲外送、訂閱、租賃、轉售等,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餐館業及飲料業提供外送或宅配服務之業者,2018至2020年提高13.7%。

五、便捷的重要性:

儘管「體驗式」零售店為未來發展方向,但並非其主導市場成長。反之,倡導便利性的零售推動市場增長。2020年第1季整體零售業營業額年減0.6%,惟便利商店逆勢成長,營業額達847億元,創歷年同季新高,年增5.0%,為少數未受疫情衝擊之零售業。

六、健康意識的抬頭:

「健康意識」一詞於過去十年日益流行,保健營養食品業2019年產值達178億元,創歷史新高,年增10.79%,連續5年正成長。

七、零售業的合併與市場的分散:

以美國為例,十大零售商蠶食鯨吞其餘零售商後,市佔增加3.2%,而中型零售商減少了2.3%。另一方面,在越來越多品牌及選擇下,小型零售商以年成長0.25%之速度佔領市場。

以提升科技為轉型目標,但洞察消費者仍為最重要。例:消費者之經濟壓力因疫情加重,零售商意識到競爭的不僅為同類型商品之市佔率,更是消費者的花費比率,醫療保健費用的上漲對服飾零售商的威脅與品牌競爭對手是一樣大的。故與其追求科技之導入,業者應仔細瞭解市場環境改變帶來之影響,以「消費者佔有率」的概念貼近消費者需求,於線上線下找出接觸與成交的新機會點,摒除過去於同溫層找出路的「市場佔有率」概念。

 

(本文已刊登於 2020-07-29 FUTURE COMMERCE未來商務 產業焦點:https://fc.bnext.com.tw/covid19-pandemic-era-4-destroys-7-trends/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