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財務顧問服務篇》2019年趨勢解析

勤業眾信財務顧問服務 / 范有偉營運長

全球併購市場在2015年達到新高點後,2016年至2017年間國際經濟與政治變數提升,包含推動美國本土製造、英國脫歐以及加泰隆尼亞獨立等反全球化議題持續發酵,全球併購熱潮略為降溫。自2018年前三季企業於高股價與利率維持低點之推動下,積極對外併購擴張,全球併購金額逼近3.3兆美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了39%,創歷史新高。今年併購潮有幾項特色,包含(一)多起交易金額超過500億美元的大型併購案,包括日本武田製藥(Takeda)以620億美元以小併大收購英國罕見疾病製藥商Shire、能源傳輸公司(ETE)以620億美元併購能源傳輸夥伴公司(ETP)等;(二)私募集團收購上市公司後下市,如美國銀湖(Silver Lake)以22億英鎊買下英國最大網路房地地產搜尋業者ZPG,國內有KKR收購李長榮化工;(三)印度併購交易熱度提升,前九個月的交易金額已達到990億美元歷史新高。然而2018下半年在美國保護主義意識下,中美兩國貿易戰開打,加上英國脫歐陷入僵局等不確定性,2018第四季併購活動呈現減緩狀態。

展望2019年,全球政經環境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例如美國與中國於12月初宣布貿易戰進入90天短期休兵、卡達脫離OPEC、因應國際政經局勢之變動以及佈局調整,預計併購活動將趨保守。據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全球併購交易量將於2018年達到高峰,而台灣及整體亞太地區市場則預計於2019年攻頂。傳統型態的併購將減緩,然而因技術變遷須轉型和因諸多因素加速產業鏈分工整合、調整體質的併購案,並無觀望喘息之機會。年底九合一選舉結果,讓政府重新聚焦於經濟成長課題,如何協助台灣企業創新投資、並藉由併購、整合與轉型,重拾產業成長動能及競爭力,為政府與企業共同面臨之重要議題。

大選後政府重新定調經濟成長為發展主軸,主導「五加二」產業升級扮演火車頭角色帶動創新投資及產業整合

九合一選舉結果顯示經濟成長仍是民眾最關切的議題,預期2019年後兩岸關係相較穩定,期望經濟回溫,政府持續優化台灣產業結構,企業藉由政策推動,進行整合與轉型。預期2019年投資併購趨勢可區分以下類型:

一、著重未來科技相關應用之創新投資

台灣2016年的新政府扶植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由政府與產業設立基金,主導投資未來科技相關應用產業,自產業源頭注入活水,帶動產業發展。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投資已於2018年完成前兩檔基金的募資(水牛一號及水牛二號基金),募集金額合併超過新台幣100億元,將針對IoT物聯網及生技醫療產業積極進行投資,扶植國內有潛力的新創團隊與國外技術接軌,如台杉將投資美國一家光達技術(LIDAR)團隊,有助於台廠搶進自駕車供應鏈。此外,美國通過稅改措施,使海外握有大量現金的美國生技業者,更容易地運用資金進行海外併購,2018也因此被稱為生技業併購黃金年,預計這股生技併購熱潮將持續到明年,特別是從事基因治療和免疫治療等創新研究產業。展望2019年,我國智慧醫療、物聯網、人工智慧、電動車以及綠色能源相關領域應用將繼續成為年度投資以及併購交易之重點。

二、綠能產業受惠政策補貼促進產業投資與整合

2018年底公投結果,反對火力發電、反對燃煤發電(深澳電廠)與以核養綠的提案皆通過,經濟部於選後也向外界宣示將持續推動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綠能發展。我國發展風電除了達到減碳非核外,另一重要目標是要建構綠能產業鏈。反觀2025不再是非核家園的達成期限,政府風力發電等綠能發展的達成期限反而多了一些彈性,能讓更多國內廠商參與風電建設並落實風電國產化的目標。此外,公平會於今年四月核准了台灣太陽能產業史上最大合併案(新日光與昱晶、昇陽科合併案),認為結合後存續公司將具有更高的籌資能力,投入技術研發,發展台灣自有的模組品牌,協助太陽能產業升級。預期2019年台灣綠能產業投資與整合趨勢將延續。

中美貿易戰重塑全球供應鏈,加速台商產業轉型

一、中國經營環境改變,台商尋求新的產能布局

中美貿易戰於2018年七月份美中分階段對各自500億美元貨品加徵25%關稅揭開序幕;九月份貿易戰再升級,美國宣布對2,000億大陸進口商品課徵10%關稅,明年初再調高至25%。中國商務部也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約600億美元商品,課徵10%的關稅。貿易戰下,越是深度整合的供應鏈,所受到的衝擊就越顯著。對台灣而言,兩岸與美國之間的三角貿易(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外銷美國),讓台灣成為這波中美貿易戰的潛在受害者。

雖然中、美領導人於12月達成貿易戰休兵90天的共識。然而中美貿易結構性的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解決,重新布局更有彈性的產能勢在必行。為了規避貿易戰,台商已開始尋求新的產能布局,高階產能的廠商由於台灣相關供應鏈配套較為完善,以及自動化程度較高,選擇回台設廠,其中以伺服器、網通及自行車等三大產業回流最顯著。至於中低階產能、屬於勞力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型態,則選擇轉往墨西哥、東南亞、東歐或印度等地佈局。另外,美國政府擔心高科技被中國企業有計畫的獲取以及不希望5G技術由華為單獨領先等考量,預計美國將採取一連串的措施因應。在中美兩國於高端技術的對峙下,台灣科技業將有機會重拾美國科技公司的重視,並進行更緊密的合作,長期對台灣科技業將帶來益處。台美科技業的分工合作及投資,預計2019年後將逐步升溫。



二、深化歐美大廠合作模式與產業鏈重組

中美間貿易衝突加速全球供應鏈之重塑,為因應客製化與多變之市場需求,持續縮短供應鏈,產能考量也以貼近終端市場取代低勞工成本,廠商對自動化生產與運用人工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高。台灣產業過去國際供應鏈裡扮演著商業化推動者之角色,將歐美研發之技術透過標準化製程設計,配合台灣科技業生態體系,達到降低成本(cost down)與量產(ramp up)的目標。於此供應鏈重組之過程中,台灣可扮演中美間之緩衝,深化與歐美大廠合作模式並進行產業鏈轉型,歐美主攻品牌行銷與通路管理,台灣負責研發、製程設計與兩岸產能管理,預期2019年此類型之合作與產業鏈重組的併購案件將持續發生。

私募基金提供資金活水協助傳統產業整併及改造

台灣傳統產業面臨世代傳承以及產業升級之際,政府鼓勵私募基金提供資金活水、協助台灣產業整併及改造,除放寬私募基金投資之審查標準及限制,同時培植本土型私募股權基金挹注資本市場。2018年國際私募股權基金KKR以總金額478億元收購李長榮化工,雙方合作確保榮化在研發和其他成長方案上獲得足夠資金,維持技術優勢、產能和產品區隔化;台灣產業具優良製造能力以及研發量能,股價相對合理,展望2019年由私募基金主導與台灣優質製造業者之整合以及升級,如機密機械、特用化學、IC設計、電子零件、太陽能、纖維、紡織與成衣產業皆積極進行規劃與討論,預期2019年傳統產業相關整併與改造將持續發酵。

台日間合作將持續增溫,相關併購案件將持續提升

日本政府藉寬鬆貨幣供給使日幣貶值,提升日企國際競爭力,使企業近年獲利相對穩定,2018年許多企業的經營策略不再侷限於單一專業,而是轉向跨業整合、跨界創新合作,藉由跨領域的經營將多角化的各個觸角再升級,強化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亦提升企業面臨市場走勢變動時的靈活度。例如日本石化大廠JSR Corporation為使其醫材部門能轉型為提供自藥物開發至製造之整合服務,收購台灣上市公司中美冠科取得核心技術,強化其支援藥物之標靶確認、藥效測試及病患反應分類之藥物研發平臺,同時開創改良藥物開發製程之新契機。預期2019年台日間各項合作將持續增溫,預估將以精密機械、光學元件、機器人產業以及IC零件為主。

展望2019年,國際上有中美貿易戰及科技技術保密戰,各國保護主義抬頭,市場上消費者要變化、要個性化、要快速,若供應鏈拉太長,來不及反應市場需求,因此企業開始縮短供應鏈,讓前端的研發與後端的消費者拉近距離,將引起全球短鏈革命及跨業深度整合等變動。而國內有政府主導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積極培育新創生態,重塑產業核心競爭力,並鼓勵私募基金參與台灣資本市場。相信未來一年,許多產業除了面臨創新轉型壓力外,亦需因應新的國際化挑戰。然而,台灣企業需如何運用跨國產業的整合及併購,一向是解決問題的主要策略之一,應可值得深思及期待。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