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透過ESG的實踐來創造銀行的財務績效

銀行因為扮演了金融中介者的角色,藉著帶頭深化ESG的實踐,不僅能帶動其他產業及客戶對ESG的重視,進而更能掌握投資及授信部位潛在的ESG風險;同時可提升投資者的信任,也有助於財務績效的提升。

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原則已成為響應CSR的重要指標。全球有越來越多公司自發性地實踐ESG原則,且投資人也會將ESG績效納入投資決策的考量之中。近年來以ESG為重點的研究增加很多,但有關ESG對銀行業影響的研究卻很少。事實上,銀行因為扮演了金融中介者的角色,藉著帶頭深化ESG的實踐,不僅能帶動其他產業及客戶對ESG的重視,進而更能掌握投資及授信部位潛在的ESG風險;同時可提升投資者的信任,也有助於財務績效的提升。

根據Deloitte與全球價值銀行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Banking on Values)及歐洲投資銀行共同研究發現,銀行實踐ESG的績效與其財務績效成正相關。該研究採用美國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方法來定義重大性ESG議題,是否屬重大性ESG議題係從其對銀行直接業務的影響來評估,並對於銀行在重大性ESG議題及非重大性ESG議題上的實踐進行了評比。研究分析發現,無論是在重大性ESG或非重大性ESG議題上獲得高分的銀行,其產生的α(風險調整後收益)均為正值,其中在重大性ESG議題上獲得高分者,其α皆超越其他銀行。這表示投資非重大性ESG議題並不會破壞銀行財務表現,但則無法與那些專注在重大性ESG議題的銀行擁有相同的績效。

銀行重大性ESG議題

1.    提供公開透明的資訊使客戶了解相關權益及風險

2.    員工權益及福利、友善多元的工作環境

3.    資料安全與顧客隱私

4.    產品及服務的生命週期(可持續性)

5.    法規及商譽等系統性的風險管理

銀行非重大性ESG議題

1.    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遷

2.    能源管理

3.    水資源管理

4.    人權與社區連結

5.    員工健康與安全

6.    可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商業模式

隨著近年綠色金融及普惠金融等永續政策的推動,截至2020年3月止,已有15家銀行發行綠色債券、6家國銀簽署「赤道原則」,更有業者作為領頭羊,發行臺灣第一檔ESG的ETF,代表臺灣金融產業對於實踐ESG有頗高的積極度。過去企業落實ESG可視為加分項目,而現在ESG則轉變為必修學分,建議銀行業審慎評估ESG議題對於自身業務及財務績效的影響,並推動與政策相應的措施來追求永續發展目標。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