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認知科技 (Cognitive Technology) 與財會功能的關係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 (股) 公司 / 鄭興總經理、賴靜儀協理

依據Deloitte Global所發佈的"The 2017 Deloitte State of Cognitive Survey"及"The CFO's guide to cognitive technology",機器已在人類世界存在了幾個世紀,由於過去幾十年裡計算能力的提升,加上數據存儲和處理能力成指數級成長,才演變成今日我們口中的「智能機器」,而智能機器的幕後推手,就是由「認知科技」(Cognitive Technology) 所驅動的。認知科技的作用與人類行為類似,他們就像人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他們研究數據,執行任務,並提交報告。他們傾聽、閱讀、解讀、說話和分析。除了人類的情緒外,認知科技幾乎可以做任何事情。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智能機器工具。例如從使用手機導航到撥放音樂,甚至擴及到個人健身相關等,消費者早已開始接觸「認知未來」(Cognitive Future)。企業營運也面臨了同樣的情況。製造業及消費者導向產業為較早接觸之產業,其他產業最近也迎頭趕上。認知科技正以數百種方式強化或替代人工作業,包含機器學習、神經網絡、自然語言處理、規則引擎、流程機器人及無數組合應用。這些科技沒有一個能獨自存在,他們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雲端運算就沒有互聯網 (IoT) 及區塊鏈 (blockchain),沒有高階分析就沒有就沒辦法匹配認知模式。

無論是在國外或是台灣,認知科技已逐步應用在許多企業非財務會計面的作業領域上。近年來國外企業才逐漸在財務會計作業面上試行,而台灣也開始有企業思考如何透過認知科技幫助財會人員提升效率並進而增加工作價值。認知工具可以在幾分鐘內分析幾十個可能需要一個人花一星期完成的複雜財務模型,可以在十幾億筆交易中發現一個異常變化,以及在審計作業中消除與抽樣有關的風險等。接下來透過案例分享目前Deloitte在國外的一些企業已開始嘗試的這些科技運用。

案例一

M小姐是某電商公司的財務分析師,過去在沒有認知科技的輔助下已是一位優秀的員工,總能提交出色的績效報告,且似乎總是知道財務長的需求。公司最近聘僱了一位「新員工」Cindi,Cindi是財務聊天機器人 (chatbot),負責處理約80%過去M小姐負責的工作。Cindi被建置在公司的雲端財務規劃及報告應用程式上,僅需幾秒時間即可完成過去M小姐需花費數小時完成的工作,且她從不出錯。

Cindi主要負責回答的問題,像是「主要市場需求的價格彈性為何?」、「哪些外匯曝險需要立即處理?」、「哪個業務單位有可能會不達標?」、「亞太地區的銷售額與預算差異為何?」「全年銷售預測及預算差異為何?」、「哪個部門超支或短支?是哪個費用項目?」等,Cindi會透過自然語言及圖表口語回答問題,而非過去用試算表格回覆。就像是一個真實、特殊財務版本的Amazon Alexa或Apple Siri的語音辨識軟體。現在M小姐花大部分時間在改善績效而非報績效。從過去鑽研大量資訊,到現在專注於如何削減超支部門的支出,以及與資金部同事討論匯率對沖策略等。這些工作改變都是財務長樂見的。

案例二

W小姐和她的團隊很早便接觸預測及視覺分析工具,可以於公司系統及其他系統自動收集、整合及分析資訊,以有效降低影響經營管理及財務數字的風險,符合利害關係人對公司營運績效的期望。如今,W小姐的團隊所使用的工具已加入了偵測分析、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生成功能,能掃描每筆交易明細及系統資訊以偵測異常事件。這些工具可協助及時預測風險,通知相關單位,並提供降低風險影響的解決方式。

當辨識出可能的風險時,W小姐會在她的觸控式儀表板上接受到警示,例如:可能發生與不合格供應商進行交易,讓她可以在事件發生前及早採取行動因應。隨著時間推移,機器學習能力可能也會解析W小姐的風險回應模式,能在她不干涉的情況下自動採取行動,產生高效的回覆速度及連續的資訊流以降低風險。

上述這兩個例子只是目前嘗試使用認知科技企業的眾多案例之一,但足夠顯示企業為了尋求更好更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都願意開始投入更多時間與資源建置該科技於企業流程中。根據Deloitte全球季度問卷調查 -「財務長信號 (CFO Signals)」,最近詢問財務長有關數位科技運用,受訪的財務長超過42%表示他們的財會組織正在試著整合運用這些科技。約三分之一的財務長表示他們的財會功能數位化轉型相關專案已過了試行階段,約有11%表示他們已達到預期的效益。其中最常引用的是流程機器人 (RPA) 及雲端科技。流程智能化的四個階段 - 從流程機器人到人工智慧,透過將流程機器人與認知科學、人工智慧、影像及語言處理所產生的功能和其他新興科技結合,企業便可創造更進階的能力。

認知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一定會對財會作業帶來衝擊。特別是在重新塑造對財會人才的要求:

  • 許多財務長有感認知科技會對現行員工造成不小的影響,而對該科技的使用有所疑慮。例如:共享中心 (Share service center) 的自動化,已經帶來員工數的減少,而這趨勢應該會越來越明顯。
  • 但廣泛來說,許多財會組織還是持續透過使用更多認知科技來提升效率。透過更多自動化交易、機器產製的報表、人類與智能機器協同工作等,讓財會作業更有效能及效率。
  • 未來許多財務會計的工作機會應該會開始要求有使用過認知科技的經驗。現在「可有可無 (nice-to-have)」的工作技能日後將可能變成基本要求。
  • 隨著財會工作性質的轉變,對不同財會專業人員的需求可能也會增加,包括擅於說故事的數據科學家及商業分析師,將有用的見解轉化成有影響力的溝通。
  • 有些財務長已洞察此轉變,開始尋找願意學習新技能及成為公司長期夥伴的員工。他們也開始尋找能夠推動這些變革改變財會作業的下一代領導人。

智能機器不斷進步,它們正在開始重塑公司的營運作業流程。企業的財務會計領導者應該開始思考,透過運用人工智慧的輔助,嘗試著在各項財會功能上創造一個更有效率、具洞察力及可控的財會新功能,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章:

  1. The 2017 Deloitte State of Cognitive Survey by Deloitte Global (www.deloitte.com/us/cognitivesurvey)
  2. Crunch time III:The CFO's guide to cognitive technology (www.deloitte.com/us/crunchtime)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