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件業如何邁向智慧製造

議題觀點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扣件業如何邁向智慧製造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 / 胥傳沛副總經理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概念發展成熟,Big Data 分析工具與演算模型越來越進步,高度自動化的生產設備一一問世,使得原本虛無模糊的工業4.0想像,輪廓越來越清晰,工業4.0的巨輪,也開始以無法想像的倍速猛烈轉動。對競爭者來說,如何當機立斷、面對暗礁險灘的環境,邁出下一步,變得越來越棘手。

企業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發展方向、策略定位、資源配置與業務模式等,一點一點地套入工業4.0的發展軌跡與案例中,找到合適企業的部分,並模擬出案例執行後,可以創造多少價值,也就是「贏」的好處有多少。

評估「贏」的好處有多少時,企業需要掌握許多資訊,包含內部營運模式、流程、人力資源、組織、資訊技術、不同時間段的收入與獲利、不同產品別與客戶別、甚至個別訂單的損益內容等。思考在這個現狀基礎下,與做到「贏最大」的差距在哪?這個部份不用投入太多資本,也建議企業立刻開始,優先處理。

當然,在策略、路線藍圖、改善途徑與工業4.0的遠景目標等都思考完善時,還是一定要投資,將計畫付諸實行,才能創造價值。但是當個別企業體的資金「板凳深度」不一定充足的情形下,又該如何面對呢?

一人計短,眾人計長!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善用「集體開發」的方式達成目的,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如果一個高度自動化生產技術,是一個眼前開發預期利益極大化的選擇,那麼沒有競爭衝突的不同組織間是否可以共同出資呢?有無跨業投入的可能性?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資料出資料,有產能出產能的配合方式呢?借鏡大陸發展的「眾投」模式,技術專利的「眾投」可能成立嗎?或許有人會覺得有點異想天開,不過任何一種創新的出現,都需要一個灌溉的過程,而創新並不侷限於哪一種模式。

(本文已刊登於 螺絲月刊 2017年5月號-第363期 4-5頁)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