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可持续发展焦点专题】
第二十八期:聚焦绿色税务——迎接碳中和新经济时代 畅想绿色发展之道
背景
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碳中和”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映入眼帘,预示着“碳中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碳中和”是指国家或企业等主体,在一定时间段内直接与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抵消吸收,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以达到环保和控制全球气温攀升的目的。全球气温的攀升不仅将导致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更将进一步对全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碳中和”目标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已经采取积极行动。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和地区相继签署《巴黎协定》,加入落实气候承诺的行列。《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旨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预计为实现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承诺,在2016至2035年期间对能源系统的年均投资需求将达到2.4万亿美元左右。在这一过程中,各协定缔约方采取了诸多措施共同努力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国的“碳中和”承诺
我国于2016年签署《巴黎协定》,积极寻求“碳中和”发展之路。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年三月 ,“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又再次强调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相关工作具体包括: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在上述背景下,预期国家可能会制定出台一系列“碳中和”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很可能对能源行业(如发电、石油、化工)、建筑行业(如建材等)、工业行业(如钢铁、水泥、造纸)和交通行业(如汽车、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机遇、挑战以及企业应对中的税务考量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计划仅用30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一项具有挑战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迅速行动。同时,这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面对脱碳转型的发展目标及日趋严格的碳排放政策监管,企业亟需采取行动以积极应对“碳中和”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具体而言,企业可以调整外部经营战略以及内部管理战略,对价值链管理统筹考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及国际格局对减少碳排放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期望。在价值链整合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从商务和税务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相关的战略决策,寻求企业绿色脱碳转型的优化解决方案。
- 在外部经营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的重构,协助实现节能减排。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行动推动脱碳转型和节能环保,其中无论是企业自身或是为企业脱碳转型和节能环保提供服务的上下游企业亦不乏享受税收鼓励的机会。
在涉及供应链环节的整合与优化过程中,企业还可能会实施产业转移、纵向一体化及跨行业合并等。围绕脱碳转型和节能环保的目标,在寻求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战略布局时,企业也应该将地区性的财税优惠、重组环节的税负影响、关联交易的定价策略等纳入考虑。
- 在内部管理方面,相信更多企业会强化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规管理。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完善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更好地应对企业将面临的复杂合规需求是很多企业需要思考的课题。与此同时,与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行动将被得到引导和鼓励,如资源共享、使用清洁能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商务差旅等。在上述管理活动中,企业同样会面临相关措施可能带来的税务影响,例如在环境保护税的计算时,如何准确适用应税污染物的排污系数值和物料衡算方法;在鼓励员工“绿色”行动时,支付的相关补贴应如何进行税务处理等。这些问题也都需要企业予以关注。
政策展望
借鉴国际经验,未来为了更好地引导企业自主开展节能减排活动,顺利达成“碳中和”目标,我国可以考虑逐步完善包括“碳定价”机制在内的全方位脱碳转型政策支持体系。
(一)“碳定价”机制
“碳定价”机制主要在于确定碳排放价格,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引导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该机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
碳排放权交易
国际上最为通用的碳排放权交易方式是国家根据计划设定全年碳排放总量额度,再将该额度分配到企业。对于碳排放超出配额的企业,需要通过支付对价,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从节能减排企业购买其超出的配额。因此,通过碳排放交易,国家可以从宏观上有效地控制碳排放量,同时市场定价机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自主节能减排。就国际实践而言,欧盟早在2005年即开始运行国际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据报道,迄今为止已有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相关制度,或表示将建立相关制度安排。在市场定价的机制下,节能减排优势领先的企业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
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继2011年开始在全国7省市开展试点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之后,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21年2月1日开始施行,预计2021年内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该办法明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由生态环境部拟订)内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将被列入“重点排放单位”,参与碳排放配额分配,并应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开立账户,之后可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进行碳排放权交易。
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配套财税处理,在会计方面,财政部于2019年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但在税务方面,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流转税处理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文件规定。在税务实操中,业界较多认为转让碳排放权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中的销售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行为,适用6%增值税税率;但未来随着碳排放权证券化、碳排放权期货和期权等金融商品的出现,碳排放权交易的形态将愈发丰富,对相关税收政策的确定性需求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国家是否会出台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更将引起纳税人的关注。我们期待随着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日渐成熟,配套的税法规定也能相应完善清晰,这不仅有助于税法遵从的规范和统一,也可以促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活跃性。
碳税
“碳税”通过税收手段,将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外部影响转化成排放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成本以达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目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确定的碳定价可能由于各种因素存在不确定性,而碳税税率形成的碳价格相对确定,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碳定价”调控机制。
“碳税”最早在北欧开始征收,由于其见效快、实施成本低等特点,被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所接受,据报道,截至2020年6月已有超过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征“碳税”。“碳税”通常以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例如以化石燃料消耗量折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征“碳税”的国家和地区依各自国情差异在征税环节和税率设定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设计,例如有些国家的“碳税”在生产环节征收,而有些则在使用环节征收。
我国目前尚未开征“碳税”。结合实践来看,单独设立“碳税”作为新税种的难度较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些替代方式征收“碳税”仍不失为可以考虑的政策选项,例如:调高作为资源税税目的化石燃料的税率,则调高部分可视为“碳税”;或直接将“二氧化碳”加入环境保护税税目等。
另外,有别于传统形态的“碳税”,近年欧美国家还提出了“碳关税”的政策构想。比如,欧洲议会近期通过决议,拟对未遵守碳排放规定地区向欧盟出口的有关产品适用“碳边境调节机制”,该机制考虑通过征收“碳关税”或强制要求购买碳排放额度等方式提高上述有关产品的价格。此类新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值得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二)其他配套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
从政策导向上,预期与“碳中和”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陆续推出。比如,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将在2021年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除此以外,其他业界热议的优惠政策方向包括:为了缓解企业节能减排的资金压力,对节能减排达到要求的企业是否能够比照先进制造业适用每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的优惠政策,以及提高研发加计扣除率到100%?对于一些“减碳”重点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氢能交通工具生产、低碳建筑等,是否可以给予行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达到政策引导、加大节能减排调控力度的目的?
绿色金融支持
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这离不开金融体系的保障和支持。目前,我国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存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未来,为了满足市场对于减碳项目的巨大融资需求,银行、保险、基金可能会推出一系列与绿色创新相关的产品和投资项目,以助力企业加速绿色转型。同时,根据人民银行的研究,绿色金融还将增强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发展碳排放权相关衍生产品,完善“碳定价”机制。为此国家有望颁布一系列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
行动建议
从企业类型来看,目前对脱碳转型较为积极的企业主要包括:
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 - 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和实施,全国范围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在2021年1月开始第一个履约周期,覆盖电力行业,未来有望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
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 - 在国家的重点工作执行中,作为政府控股的央企和国企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有多家央企、国企宣布了与“碳中和”相关的实施计划,部分企业还达成了行业联盟。
对上市公司而言,近年来,证监会、沪深港几大交易所陆续发布一系列关于ESG (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工作的披露指引。而作为ESG中非常重要的“碳中和”工作,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关注。良好的“碳中和”表现对于提升企业信誉、形象也大有裨益。
对于上述企业而言,随着“碳中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新经济增长点的机遇,是其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应从分析自身的碳排放足迹着手,建立对本企业碳排放相关情况的全面了解,制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同时持续跟进“碳中和”相关政策,分析政策影响以及早采取行动。
财税工作贯穿企业的各个环节,与企业脱碳战略自然有着深切的联结。在涉及财税领域的具体应对策略上,我们建议相关企业:
制定富有效益的脱碳转型方案
根据企业的商业战略和计划,对适合企业的脱碳路径加以评估,从经济效益优化的角度,结合财税视角制定可行的且符合企业脱碳发展战略和优化目标的转型方案,以整体提高经济效益并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加强日常涉税运营管理
充分了解和应用脱碳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排查税务风险,积极进行税企沟通,提高企业税收遵从度、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加速财税数字化转型
围绕实现脱碳转型的发展目标,从涉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税务风险管控等角度,提升企业的自动化、精益化、智能化的财税数字化管理。
置身于“碳中和”新经济时代,企业应积极关注“碳中和”相关政策带来的影响,争取充分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亦注意与税务机关或专业机构保持积极沟通,以妥善管理税务风险。德勤税务服务团队会密切关注“碳中和”相关税收政策的动向及施行情况,为企业提供及时更新并分享我们的洞见。